迎峰度夏!战高温保供电守民生
迎峰度夏!战高温保供电守民生
迎峰度夏!战高温保供电守民生
记者随开国中将梁兴初后人 重温(chóngwēn)一张报纸“定乾坤”故事
“父亲找到印着‘陕北有红军’的(de)《大公报》”
1935年9月,开国中将梁兴初(liángxīngchū)找到一张印有“陕北有广大苏区与红军”字样的《大公报》,一张报纸“定乾坤”,这竟(zhèjìng)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(guānjiàn)线索,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之一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大公报记者与开国(kāiguó)中将梁兴初的(de)后代在吉林集结,沿着“一张报纸改变(gǎibiàn)长征路线”的历史线索(xiànsuǒ),重温了长征路上梁将军发现《大公报》的传奇(chuánqí)故事,并探访吉林省集安市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等红色地标,当年梁将军经过这些地方渡江入朝作战。
▲梁晓源(liángxiǎoyuán)(左二)、梁晓东(右二)兄弟在吉林省集安市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文化长廊(chángláng)合影留念。
一张报纸,如何成为改写中国(zhōngguó)革命命运的(de)“关键密码”?最近,在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畔,大公报(dàgōngbào)记者专访梁兴初将军后代──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梁晓源(liángxiǎoyuán),重温梁兴初将军与《大公报》“一纸定乾坤”的故事。
“我们家和(hé)《大公报》通过中国革命(gémìng)的历史而结缘。”梁晓源回忆,1935年9月,历经湘江血战的中央红军行至甘肃哈达铺。彼时,毛泽东主席(zhǔxí)正为红军战略方向焦虑──前有(qiányǒu)国民党(guómíndǎng)重兵围堵,后有张国焘分裂危机。而此时刚刚走过茫茫草地的红军,人困马乏已至极限。红军长征究竟要向哪里去?
危急关头《大公报(dàgōngbào)》成指路明灯
“是一张《大公报(dàgōngbào)》,为红军找到了(le)(le)长征的落脚点。”梁晓源说,“我父亲找到了一张1935年7月的《大公报》,头版赫然印着‘陕北有广大苏区与红军’字样──这正是刘志丹、徐海东(xúhǎidōng)领导的红军根据地消息。”彼时,梁兴初是一名侦察连长。
这份意外获得的《大公报》被火速(huǒsù)送往军团部。聂荣臻看到报道后激动不已:“中国(zhōngguó)革命有救了(le)!”毛泽东主席做出了“到陕北去!”的决策。
“1935年,父亲亲手将记载陕北苏区消息的《大公报》呈送党中央;90年后,我(wǒ)(wǒ)和我儿子又在当年抗美援朝第一渡旁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,我们与《大公报》因中国革命而结缘,是两代人甚至(shènzhì)几代人的情怀。”梁晓源(liángxiǎoyuán)动情说道。
1935年7月14日,大公报记者范长江(fànchángjiāng)随军深入陇南,撰写了《岷山南北剿匪(jiǎofěi)军事之现势》,成为国内首篇客观(kèguān)报道红军长征的新闻力作。
谈及(tánjí)范长江(fànchángjiāng),梁晓源表示,“范长江用墨水记录长征,我父亲用枪杆护卫真相,他们那一代人诠释了何谓‘中华民族脊梁’。”他指出,范长江笔下的红军战略部署分析,与父亲侦察连带回的陕北苏区情报(qíngbào)形成历史性互证,“正是这种真相的合力(hélì),让中国革命找到(zhǎodào)了方向”。“我觉得《大公报》以及我们这一代人,应该继续(jìxù)发扬父辈的精神,继续传承他们的革命遗志,为新(xīn)时代的工作作出更好贡献。”梁晓源说。
追寻父辈足迹红色(hóngsè)血脉永续
在吉林省(jílínshěng)三天的行程里,梁晓源先后抵达吉林省博物馆、蛟河市(jiāohéshì)拉新战斗展馆、集安市抗美援朝第一渡等地,追寻父辈足迹,梁晓源还(hái)赠予展馆一张梁兴初在蛟河市战斗时期的历史照片。
他还与大公报记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(gùshì),“父亲原名叫梁兴祚,但‘祚’这个字不好认,抗日战争时期,旅长陈光老是把梁兴祚念成(niànchéng)梁兴炸。我父亲就申请改一个名字(míngzì)。有人出主意说,梁兴初(liángxīngchū)喜欢刀,就把‘乍’改成‘刀’吧,这样一来,梁兴初的名字就有了。”
沿着鸭绿江畔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文化长廊,梁晓源的(de)脚步多次停顿。“父亲(fùqīn)就是在这里动员了(le)蛟河、敦化等地子弟兵跨江作战。”“吉林人民守护红色记忆(jìyì)的赤诚令人感动。”梁晓源感慨,从拉新战斗纪念馆细致的史料整理,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保护,可以看出,这片土地始终保持(shǐzhōngbǎochí)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。“在红色文化的赓续方面吉林做出了表率(biǎoshuài),我们这次来处处看到了吉林人民对这个(zhègè)红色文化的珍惜和爱护,并且竭尽全力地保护,这是我们非常感动并且震撼的。”
▲梁兴初当年在蛟河市(jiāohéshì)战斗时期的历史照片。
梁兴初(1913—1985),原名梁兴祚,出生于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吉安县(今为市)纯化区(qū)渼陂村(今陂头村),1930年4月(yuè)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梁兴初参加了(le)土地革命战争、中央苏区(zhōngyāngsūqū)历次反“围剿”斗争、长征(chángzhēng)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梁兴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(zhìyuànjūn)军长、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(sīlìngyuán),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、代司令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,广州军区副司令员,成都军区司令员。
梁兴初一生身经百战,九次负伤,战功卓著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他指挥的三十八军战功卓著,被(bèi)中央军委(zhōngyāngjūnwěi)通令嘉奖,赞誉(zànyù)为“万岁军”。1955年,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1950年10月16日晚,中(zhōng)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从辑安县(今吉林省(jílínshěng)集安市(jíānshì))的(de)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率先渡江入朝,这里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的最早出征地,被称为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。
为(wèi)传承红色记忆,集安市于2023年建成“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”。这条500米长的廊道以图文展板、历史影像等(děng)多元(duōyuán)形式,重现了从战争全景到“第一渡”细节、从前线(qiánxiàn)冲锋到后方支援的史诗画卷。
来自山东的(de)李赫浚一家前来旅游,在仔细聆听现场讲解后,10岁的他指着展板上的照片说:“原来英雄不只是拿枪的战士!”其母亲(mǔqīn)李颖表示,希望孩子通过实地参观,将先烈的勇敢精神“内化(nèihuà)于心”。
来自香港的游客诸志强(zhìqiáng)亦驻足英烈墙前感慨:“以前只在(zài)电影里看过这段历史,亲临现场才知胜利多么不易!”
“同志(tóngzhì),我想请你帮我写封信,我要把我的心里话,讲给老军长的孩子听。”4月21日,96岁抗美援朝老兵(lǎobīng)刘吉庆从集安边检站民警口中得知老军长的儿子(érzi)要到国门,非常激动,但由于(yóuyú)自己听力不太灵敏(língmǐn),担心见面时词不达意,于是他向集安边检站民警表达了想给老军长儿子写一封信的想法。
▲梁兴初之子梁晓东从(cóng)抗美援朝(kàngměiyuáncháo)老兵刘吉庆手里接过《致军长儿子的一封信》。
26日上午,鸭绿江(yālùjiāng)国境铁路大桥下,老兵激动地和两位军长之子握手,他颤抖的双手紧攥着信,郑重地交给了(le)梁晓源、梁晓东。
“致38军(jūn)军长之子,亲爱的(de)梁晓东、梁晓源兄弟,你们好。得知你们将(jiāng)踏上集安的这片(zhèpiàn)承载着38军鲜血光荣的土地,我心中(zhōng)百感交集。70余年前,您的父亲率38军从集安铁路大桥秘密入朝,我们曾并肩跨过鸭绿江,在炮火中高呼38军万岁,正是这一声声的呼喊,让我们作为一名113师,338团2营(yíng)4连1排2班(bān)的一名普通战士的心中,燃起了熊熊的烈火……”刘吉庆的信字字动情。最后,他(tā)向军长之子表达了最真挚的祝福:“希望你们将我们万岁军这象征荣誉的战史勋章不断地传承下去!”
“看到(kàndào)你们,就像见到了(le)年轻时候的军长。上一次找人代笔写信,还是在朝鲜战场上,我不会写字,让连长(liánzhǎng)代笔写了入党申请书。今天,这封信同样意义重大。”老兵感慨地说道。
“听了老兵讲的这些话,我非常感动,我们都有潸然泪下的感觉(gǎnjué),也希望年轻人能(néng)把这些红色文化(wénhuà)传承下去。新的征程上,我们要不忘来时路。”梁晓源说。
原文标题:记者(jìzhě)随开国中将梁兴初后人 重温一张报纸“定乾坤”故事 “父亲找到印着‘陕北有(yǒu)红军’的《大公报(dàgōngbào)》”(记者:林凯)


记者随开国中将梁兴初后人 重温(chóngwēn)一张报纸“定乾坤”故事
“父亲找到印着‘陕北有红军’的(de)《大公报》”
1935年9月,开国中将梁兴初(liángxīngchū)找到一张印有“陕北有广大苏区与红军”字样的《大公报》,一张报纸“定乾坤”,这竟(zhèjìng)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(guānjiàn)线索,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之一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大公报记者与开国(kāiguó)中将梁兴初的(de)后代在吉林集结,沿着“一张报纸改变(gǎibiàn)长征路线”的历史线索(xiànsuǒ),重温了长征路上梁将军发现《大公报》的传奇(chuánqí)故事,并探访吉林省集安市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等红色地标,当年梁将军经过这些地方渡江入朝作战。

▲梁晓源(liángxiǎoyuán)(左二)、梁晓东(右二)兄弟在吉林省集安市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文化长廊(chángláng)合影留念。
一张报纸,如何成为改写中国(zhōngguó)革命命运的(de)“关键密码”?最近,在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畔,大公报(dàgōngbào)记者专访梁兴初将军后代──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梁晓源(liángxiǎoyuán),重温梁兴初将军与《大公报》“一纸定乾坤”的故事。
“我们家和(hé)《大公报》通过中国革命(gémìng)的历史而结缘。”梁晓源回忆,1935年9月,历经湘江血战的中央红军行至甘肃哈达铺。彼时,毛泽东主席(zhǔxí)正为红军战略方向焦虑──前有(qiányǒu)国民党(guómíndǎng)重兵围堵,后有张国焘分裂危机。而此时刚刚走过茫茫草地的红军,人困马乏已至极限。红军长征究竟要向哪里去?
危急关头《大公报(dàgōngbào)》成指路明灯
“是一张《大公报(dàgōngbào)》,为红军找到了(le)(le)长征的落脚点。”梁晓源说,“我父亲找到了一张1935年7月的《大公报》,头版赫然印着‘陕北有广大苏区与红军’字样──这正是刘志丹、徐海东(xúhǎidōng)领导的红军根据地消息。”彼时,梁兴初是一名侦察连长。
这份意外获得的《大公报》被火速(huǒsù)送往军团部。聂荣臻看到报道后激动不已:“中国(zhōngguó)革命有救了(le)!”毛泽东主席做出了“到陕北去!”的决策。
“1935年,父亲亲手将记载陕北苏区消息的《大公报》呈送党中央;90年后,我(wǒ)(wǒ)和我儿子又在当年抗美援朝第一渡旁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,我们与《大公报》因中国革命而结缘,是两代人甚至(shènzhì)几代人的情怀。”梁晓源(liángxiǎoyuán)动情说道。
1935年7月14日,大公报记者范长江(fànchángjiāng)随军深入陇南,撰写了《岷山南北剿匪(jiǎofěi)军事之现势》,成为国内首篇客观(kèguān)报道红军长征的新闻力作。
谈及(tánjí)范长江(fànchángjiāng),梁晓源表示,“范长江用墨水记录长征,我父亲用枪杆护卫真相,他们那一代人诠释了何谓‘中华民族脊梁’。”他指出,范长江笔下的红军战略部署分析,与父亲侦察连带回的陕北苏区情报(qíngbào)形成历史性互证,“正是这种真相的合力(hélì),让中国革命找到(zhǎodào)了方向”。“我觉得《大公报》以及我们这一代人,应该继续(jìxù)发扬父辈的精神,继续传承他们的革命遗志,为新(xīn)时代的工作作出更好贡献。”梁晓源说。
追寻父辈足迹红色(hóngsè)血脉永续
在吉林省(jílínshěng)三天的行程里,梁晓源先后抵达吉林省博物馆、蛟河市(jiāohéshì)拉新战斗展馆、集安市抗美援朝第一渡等地,追寻父辈足迹,梁晓源还(hái)赠予展馆一张梁兴初在蛟河市战斗时期的历史照片。
他还与大公报记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(gùshì),“父亲原名叫梁兴祚,但‘祚’这个字不好认,抗日战争时期,旅长陈光老是把梁兴祚念成(niànchéng)梁兴炸。我父亲就申请改一个名字(míngzì)。有人出主意说,梁兴初(liángxīngchū)喜欢刀,就把‘乍’改成‘刀’吧,这样一来,梁兴初的名字就有了。”
沿着鸭绿江畔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文化长廊,梁晓源的(de)脚步多次停顿。“父亲(fùqīn)就是在这里动员了(le)蛟河、敦化等地子弟兵跨江作战。”“吉林人民守护红色记忆(jìyì)的赤诚令人感动。”梁晓源感慨,从拉新战斗纪念馆细致的史料整理,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保护,可以看出,这片土地始终保持(shǐzhōngbǎochí)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。“在红色文化的赓续方面吉林做出了表率(biǎoshuài),我们这次来处处看到了吉林人民对这个(zhègè)红色文化的珍惜和爱护,并且竭尽全力地保护,这是我们非常感动并且震撼的。”

▲梁兴初当年在蛟河市(jiāohéshì)战斗时期的历史照片。
梁兴初(1913—1985),原名梁兴祚,出生于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吉安县(今为市)纯化区(qū)渼陂村(今陂头村),1930年4月(yuè)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梁兴初参加了(le)土地革命战争、中央苏区(zhōngyāngsūqū)历次反“围剿”斗争、长征(chángzhēng)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梁兴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(zhìyuànjūn)军长、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(sīlìngyuán),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、代司令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,广州军区副司令员,成都军区司令员。
梁兴初一生身经百战,九次负伤,战功卓著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他指挥的三十八军战功卓著,被(bèi)中央军委(zhōngyāngjūnwěi)通令嘉奖,赞誉(zànyù)为“万岁军”。1955年,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1950年10月16日晚,中(zhōng)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从辑安县(今吉林省(jílínshěng)集安市(jíānshì))的(de)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率先渡江入朝,这里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的最早出征地,被称为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。
为(wèi)传承红色记忆,集安市于2023年建成“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”。这条500米长的廊道以图文展板、历史影像等(děng)多元(duōyuán)形式,重现了从战争全景到“第一渡”细节、从前线(qiánxiàn)冲锋到后方支援的史诗画卷。
来自山东的(de)李赫浚一家前来旅游,在仔细聆听现场讲解后,10岁的他指着展板上的照片说:“原来英雄不只是拿枪的战士!”其母亲(mǔqīn)李颖表示,希望孩子通过实地参观,将先烈的勇敢精神“内化(nèihuà)于心”。
来自香港的游客诸志强(zhìqiáng)亦驻足英烈墙前感慨:“以前只在(zài)电影里看过这段历史,亲临现场才知胜利多么不易!”
“同志(tóngzhì),我想请你帮我写封信,我要把我的心里话,讲给老军长的孩子听。”4月21日,96岁抗美援朝老兵(lǎobīng)刘吉庆从集安边检站民警口中得知老军长的儿子(érzi)要到国门,非常激动,但由于(yóuyú)自己听力不太灵敏(língmǐn),担心见面时词不达意,于是他向集安边检站民警表达了想给老军长儿子写一封信的想法。

▲梁兴初之子梁晓东从(cóng)抗美援朝(kàngměiyuáncháo)老兵刘吉庆手里接过《致军长儿子的一封信》。
26日上午,鸭绿江(yālùjiāng)国境铁路大桥下,老兵激动地和两位军长之子握手,他颤抖的双手紧攥着信,郑重地交给了(le)梁晓源、梁晓东。
“致38军(jūn)军长之子,亲爱的(de)梁晓东、梁晓源兄弟,你们好。得知你们将(jiāng)踏上集安的这片(zhèpiàn)承载着38军鲜血光荣的土地,我心中(zhōng)百感交集。70余年前,您的父亲率38军从集安铁路大桥秘密入朝,我们曾并肩跨过鸭绿江,在炮火中高呼38军万岁,正是这一声声的呼喊,让我们作为一名113师,338团2营(yíng)4连1排2班(bān)的一名普通战士的心中,燃起了熊熊的烈火……”刘吉庆的信字字动情。最后,他(tā)向军长之子表达了最真挚的祝福:“希望你们将我们万岁军这象征荣誉的战史勋章不断地传承下去!”
“看到(kàndào)你们,就像见到了(le)年轻时候的军长。上一次找人代笔写信,还是在朝鲜战场上,我不会写字,让连长(liánzhǎng)代笔写了入党申请书。今天,这封信同样意义重大。”老兵感慨地说道。
“听了老兵讲的这些话,我非常感动,我们都有潸然泪下的感觉(gǎnjué),也希望年轻人能(néng)把这些红色文化(wénhuà)传承下去。新的征程上,我们要不忘来时路。”梁晓源说。
原文标题:记者(jìzhě)随开国中将梁兴初后人 重温一张报纸“定乾坤”故事 “父亲找到印着‘陕北有(yǒu)红军’的《大公报(dàgōngbào)》”(记者:林凯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